元苏麻离青料青花瓷鉴定特征
发起人:shanhai8  回复数:0  浏览数:10093  最后更新:2016/7/14 12:02:52 by hbgwyj

发表新帖  帖子排序:
2016/7/13 17:21:48
shanhai8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21
注册时间:2016/7/7
元苏麻离青料青花瓷鉴定特征

   


元苏麻青料青花瓷鉴定特征

(湖北古玩藏品硏究会会员赵成信)

      一、辩认元青花,首先要分清新老。椐考古学者们的考古结果,历史上沒有仿过元青花,从明代到20世纪50年代对元青花的认识几乎为零,元青花的仿制是从1985年开始,就30余年的历史,所以,老的是真元青花,新的就是假元青花。元青花的辩认,实际上比辩认清三代真假瓷器还要筒单。元青花的苏麻离青钴料是辩别元青花瓷重要依据,也可以说是它的身份证。要想弄懂元青花,必须在苏麻离青的辩认上下苦工夫。由于苏麻离青料含铁比较高,使烧成的器物有一种其他青料所没有的特征,即铁锈斑,严格说这应该是一种瑕疵,恰恰是这种瑕疵成就了元青花。元青花在烧制过程中,苏麻离青含有铁的成分会冲破釉面,使釉面产生一种无法人为制作的破口,既象爆炸点一样不规则的,但同时又有高低起伏的层次感,有的象冬天掉了树叶的枯枝,有的象烧过但没有烧尽的煤渣,有的象山上有水的梯田,更加有的象激流中的漩涡,以及象抽象画中的鬼脸,千姿百态,仪态万千。虽然目前仿品成风,但唯独这种铁锈斑的发色、形态、是后人无法仿造的。元青花的釉是它的衣裳,白中见青为主,根椐釉的厚薄青色有深浅变化。釉透明和不透明都有,以釉透明为多,但胎釉结合较好。釉色变黄并土沁已入骨的必定是老东西。元青花的胎是麻仓土加瓷石的胎骨。元代麻仓土的碎石、淘泥、洗泥、踩泥、揉泥与现代新仿元青花有着不同地方。拉坏、修坏、画图、施釉细徽之处与现代工艺有明显的差异。就碎石来讲,古代是水磨石冲来完成的,碎石原料显得粗,而现代是机械碎石显得过细,两者有明显差别,要仔细观察,在收藏中才有收获。
    二、对元靑花的绘画艺术和技术必须要熟悉。 元青花的灵魂就是在它的绘画艺术和技术里。要跟历朝历代绘画艺术对比研究,要跟新仿的元青花对比研究。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把真元青花与仿元青花放到一起的时候,真元青花就会自已说话。真假元青花的辩认实际上就这么简单。确实有人把元青花问题搞得神秘化了,复杂化了。所以,我们在收藏元青花时,不要继续被蒙蔽下去,希望大家擦亮眼睛,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辩认元青花一定要坚持综合分析,不可钻牛角尖。古代的社会,本不是一个标准化生产的时代和社会,而是手工业作坊式生产,又是师徒传承、师门有别、技艺各异。即使是一人所产的产品,因时间、情绪、气候、条件、火候的不同,再加不同年龄时期的技艺水平,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还有因师门派别不同,也会使产品不尽相同。再加上生产元青花的地方并非只有景德镇一处,据考古人员介绍,光景德镇至少有不下八处之多,另外还有江西乐平、福建邵武、安徽祁门等数十处都有生产元青花的纪录,故用单一局限的鉴定标准去应对多元化生产的产品,肯定是无法准确、有效。元青花是创造性劳动成果,是艺人的双手用泥和火搞岀来的艺术品。元青花产品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师付对徒弚的传授。每个人的情绪波动对釉色和青花配料,以及火候都会影响元青花呈色。烧造元青花的那个年代,可沒有现在这样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在收藏元青花瓷时要切记这点。
    三、元青花人物大罐实物鉴赏。在长期收藏实战中,见过各种不同类型的元青花,有真有假,有精有粗。现将我收藏的元青花大罐介绍给藏友。元青花大罐是我在十年前经人介绍,在江西农村收到的。当我接触这件大罐时,给我第一感觉就是,无论是造型、工艺、胎釉、青料发色、还是绘画纹饰,与我原先收藏的元青花仿品,以及在古玩市场和古玩店中所见到的元青花有明显的不同。而与我在江西高安市博物馆所见到的元青花展品,确有十分相似之处。经几次上门讨价还价,最终以合适的价钱把它收入了手中。这件罐高27.8厘米,口径19.8厘米,底径20.1厘米,腹径35.2厘米。罐为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外撇,造型渾厚饱满,气势雄伟。底釉白中泛青,釉质肥厚浓重,全器描绘青花纹样四组,层次清晰,笔意流畅,口颈一周为菱形图案装饰(早期收藏的一件颈部为波浪装饰,造型弱小一点、主体纹饰基本相同)。每一单体为两个菱形套叠,在菱形内有五点和外边菱形接口处各有三点,组成花纹。器肩绘一周缠枝莲纹,六朵莲花,葫芦形叶,花大叶大十分夸张生动。腹部主题纹饰突出,为高士踏青图,共有五个人物,头载高帽,身穿长服,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背景纹饰有山石、芭蕉、柳树、花草等,搭配和谐,意景深远。人与山、草、树、石构成了一幅壮观而又优美的山水人物画卷。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山石皴染酣畅淋漓,笔笔精到,十分完美,这不是一般工匠所为,应是名画师所作。正如孙瀛洲先生所说的“元青花瓷器精者颇精”。罐胫部饰莲辦纹一周。罐的胎骨厚重,器内壁留有明显的旋痕和接口按捺痕,分底、肩。口三接四段;足底镟削隨意,粗糙有气孔,并有黒色斑点,用放大镜观察,气孔中有水沁痕和土沁的附作物,在里面形成钙化并有白色的茵丝,器底还有几块不规则的釉斑。
    青花大罐图案为进口苏麻离青料绘制,所绘图案中有凝而不舒的黑色或褐色结晶斑点,下沉到胎骨,侧光能看到形成的凹坑。釉质肥厚油润,白釉中闪青,局部有缩釉点和土沁,胫部较明显,缩釉点中有土沁并有钙化现象。特别是麻仓土加瓷石二元配方的胎,与现在的高仿品有明显的不同。麻仓土是元明瓷器鉴定中最直接的方法之一。麻仓土的特点是白而不细,因为当时粉碎的条件有限,工艺有限,烧造的温差的变化,所以气孔很多。现在的胎是非常细,而且很瓷实,一般没有气孔。过去老的胎泥,是经过陈腐的过程,有机物经过陈腐会发生变化。用麻仓土烧制的瓷器底部有火石红和沒有火石红的都存在,但本人收藏的这件人物大罐是沒有火石红,但有黑痣。黑痣其实就是三氧化二铁的结晶体在㡳胎上的分布,烧出来的瓷器有棕眼现象,或有炸裂成豁口。用现代高岭土烧制的瓷器几乎没有以上现象。这些自然现象,高仿瓷器除采取人为作假外根本做不到。麻仓土是粉碎而成,顆粒粗,具滑腻感,吸水性不強,煅烧后成灰白色。麻仓土含量的多寡,会造成胎质和外表的明显不同,麻仓土的含量高,则足底则显粗糙,反之则足底滑腻感和粉状明显,所以元青花的胎沒有完全相同的,只是大同小异。高岭土开采在后,麻仓土开采在前。麻仓土为高岭土的前身。万历中期以后,文献已不再见麻仓土开采的记载,取而代之的则是高岭土(高岭土与麻仓土实际是同种矿物,只是叫法不同,两种矿物开采时间不同,产地不同,成份结构略有变化,但两种矿物烧岀的胎确有明显的差别)。老高岭土到1969年已枯竭。椐以上分析研究,辩别元青花的青料和胎土是重中之重,因为“苏麻离青”和“麻仓土”是早已绝迹的产物,是现代人不能仿制的。而器型、制作工艺,花纹等现代人是可仿制的。这件高士踏青图大罐上的苏麻离青的料和麻仓土加瓷石二元配方的胎,比较典型,加上600余年釉面上的老化程度,大罐上的土沁土锈,应是元代本朝作品无疑。
    由于长期的收藏使我感到,古瓷的鉴定既要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又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两者缺一不可,在收藏中才能取得好的成果。这是本人在收藏中的一点体会,仅供藏友们参考(见下图)。   

[shanhai8 于 2018/2/14 21:03:42 编辑过]

用户在线信息
当前查看此主题的会员: 1 人。其中注册用户 0 人,访客 1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