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奇石收藏
诗人白居易是个赏石名家,且有宝藏,他曾总结出爱石十德:
养情延爱颜,助眼除睡眠,澄心无秽恶,草木知春秋,
不远有眺望,不行入岩窟,
不寻见海浦,迎夏有纳凉,
延年无朽损,弄之无恶业。
唐代奇石鉴赏风气大盛,以诗人为主导的收藏大家都有独具的奇石理论,观念奠定了奇石鉴赏的基础,借石喻理明志,唐人对太湖石、罗浮石、天竺石的艺术研究,可与同期山水诗的成就比肩齐声。
唐代懂石,最会玩石,藏石恐也最多最奇的竟是名相牛僧儒、李德裕,二人的政治立场大相径庭,常年竞争不休,于玩石上却称一对石痴。牛李玩石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玩法,牛僧儒以“与石为伍”为条,每得到一块佳石,就按石头大小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而李德裕玩石别样有趣,凡得到一块奇石,便要刻上“有道”二字。
明代时,奇石的第二大成就在于是对奇石研究的更加成熟和丰富。
明代画家几乎无一不是玩石名家,皆有精妙藏石,所憾能传世者极少,殊为可幸的是王鳌的一只石山,先藏于当代一藏家之石斋。此石,质如屈铁,雄豪若有龙盘虎踞之势。
清代以画竹名扬天下的郑板桥爱石之情,不逊于竹,郑板桥画石,收藏石。他的奇石理论,也像他的画一样,极富个性特色。
竹石孰美?是难分伯仲,难见高低,郑板桥在他中堂飞幅竹石图的跋文中,一叙衷情:
竹有高于石,石有高于竹,
竹石两相平,何须分品级。
现今散布在大江南北的古奇石,大都是徽宗所遗出宝和石,皆为百之精英。
现今上海豫园的玉玲珑,可谓石符其名,玲珑别透之美,在于通体遍生洞窍,洞洞相连,窍窍相通。北京中山公园有一名青莲朵的太湖石,是北宋遗石,石呈淡青色,遇雨后有奇诡之色变,现出朵朵百花,恍如夕晖残画。乾隆下江南时,发现了此石的佳妙处,运回圆明园,后于民国年间,移至今日所在。
古往今来,赏石名家辈出,唯宋代的朱蒂乃此中之翘楚,玩石名气之大,无人能之其石。米氏玩石,最为注重石头的内涵与气韵,潜心于石艺的精深研究,吸收前人玩石的心得,加入自身画山水之体验,提出以秀为首,“秀、瘦、皱、透”的赏石曰要领,这可能就是此公对奇石之率真、痴诚之情,感动了石头,他的石缘极佳,无人堪比。
凡与道物争奇妙,云雨巫山两不分。
石是伟大的,它千古不变的坚固,象征世间永恒的真情。
石是静默庄严的,仿佛阅尽人间春色,依然独善其身的古贤。
石是独立不移的,这又不禁令人想起清代最具才情的诗人袁枚赞誉漓江山水的名句: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石是怀情冷逸的,它不娱俗眼,与金钗艳妇云烟阻断,与清介寒士比肩并立,它不慕富贵,不嫌贫穷,不因人喜而骄矜,不因人弃而萎顿,石与人无求,人自石所得是无尽的,若心与石相透,石则与万物通,石方能歌、能啸、能慕、能诉……石伴你终生无倦容。
下一篇:画面石的评价标准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