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收藏文化内涵浅论

发表时间:2016/04/06 00:00:00  来源:湖北省古玩藏品研究会学刊  作者:李剑虹  浏览次数:3127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前言:“古玩收藏在中国是一个恒久而常新的话题。它表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寄托着中国人对于传统的推重,对于厚重的文化沉淀的崇尚”。
    关键词:古玩收藏是推崇传统厚重文化沉淀的社会现象;是一个不断研究提高自我文化修养的进程;古玩收藏研究之辩证唯物史观和方法论;要从多方面发掘藏品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玩收藏在中国是一个恒久而常新的话题。它表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寄托着中国人对于传统的推重,对于厚重的文化沉淀的崇尚”。

    在一本“开启收藏之门”书的序言中说的这段话,点明了古玩收藏本质上的文化性质与价值取向。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古玩收藏与文化的关系,与个人文化学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在收藏实践中自觉地去学习、研究,深入发掘藏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一份有益贡献,也是为世界文化宝库添砖添瓦。
    (一)古玩收藏是推崇传统厚重文化沉淀的社会现象。
    如今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股收藏热,并以前所未有的普及态势席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正如著名史学家、文物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生前在编纂《大众收藏》丛书前言中所说:“时至今日,古玩收藏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其风采。收藏古玩,成为了现代生活中的时尚。”“不仅大藏家大买家不惜一掷千金,而且平凡百姓也加入到了这个行列,虽然没雄厚物质基础,兴致所至,也往往不惜重金。”此言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当前古玩收藏热的现象,及其从高端走向民间,从少数玩家走向大众化的时代特色。
    有人把这种罕见的收藏热现象归结为经济现象。此言不谬,算对了一半。
其一,它的确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腾飞而来,折射出当今中国经济实力已位居世界第二的盛世景象。所谓“乱世收黄金,盛世收古玩,”即此之写照。表明人民富起来了,底子虽不雄厚,却亦有余钱去乐乐收藏,小小不言也是自己乐!“偷着乐!”
    其二,电视台、报刊、网络众多媒体,尤其是经济频道和栏目均辟有古玩收藏方面的投资、鉴定专题和讲座类互动节目。无不对参与鉴定、斗宝的藏品作出评估价,以及预测升值空间。如北京财经频道、广西台等就设有专题节目做这方面的宣介。以中央台为代表的走进全国大、中城市的现场寻宝实播,也是带有经济色彩的大型活动。上榜获奖的藏品估价不菲,十万、百万、千万者有之。 
    其三,各地开办的拍卖行、古玩商铺、商城、商街,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兴起,且已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如北京的潘家园、南京的青凉山、苏州的文宙、上海的城隍庙华宝楼、武汉的徐东古玩城、厦门白鹭洲古玩城等古玩市场远近闻名。远在大西北的宝鸡、兰州、西宁、银川、呼和浩特等城市也有热闹的古玩街……这种已遍布全国的古玩市场,就为古玩收藏提供了买卖渠道和升值空间。比如翡翠和田玉早已身价百倍,随之黄玉、青金石、绿松石、南红等,也平地飞升。在拍卖市场上的名家字画、古瓷等更是在向千万、亿万进军。
    如此等等,说明古玩收藏的确带经济色彩,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古玩收藏之投入和巨大成交额与利税,证明它是一支异军突起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 
    然而,无可否认,某些偏重于经济利益的宣传引导,甚至投机心态的暴利鼓吹,是不恰当的。这种单纯的经济观点,往往曲解了古玩收藏的初衷,使之庸俗化,极大地降低了它的文化意义。
    从本质上说,古玩收藏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在今天,是在太平盛世条件下涌现出的文化繁荣现象,属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范畴。因为这取决于他的文化属性。
    其一,古玩之所以称之古玩,就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古玩藏品均是历朝历代传留下来的方方面面实物真迹,成为古董,成了后人喜爱珍藏的古玩,而非用以投机之手段。
    桩桩件件的古玩品都是中华文明史的佐证,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的佐证……。这些佐证,从不同角度和横断面给我们解开历史密码提供了实物研究的条件。如19世纪末甲骨文之载体龟甲兽骨在一味叫“龙骨”的中药里发现了上面奇怪的文字符号,有心的藏家不断追踪,从出土地安阳和北京地摊等商贩手中大量收购回藏。经学者们研究,这些甲骨上的文字是最早成体系的殷商时期文字,从商中期延续到春秋。它上承原始刻划符号,下启青铜铭文,现代文字即由此演变而来。随着对已发现的4500个单字图形的大部分破译,弄清了用这些字来占卜记事的内容,涉及到古代和商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方方面面,还涉及到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这归功于那些最初不惜用重金,甚至倾家荡产为保存中华文化遗产,取得第一手文字研究资料而做出的无私贡献的收藏家。他们并不曾去想这样的甲骨文,在如今的市场上连一片都是千金难求,能发大财。
    古玩收藏界,现划分成陶瓷、书画、玉器、票证、杂件等类别和专项。每一项藏品纵向的汇集,都将形成一部这一部类,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粗到精的发明发展史,也即是一部文化史、文明史。比如玉文化:从七、八千年以C龙、猪龙为代表的红山文化大量玉器发现,到四、五千年以神人兽面纹为特征的良渚文化精致玉器玉琮、玉璧等出土,到夏商周以“六瑞”祭祀玉为标志的高古玉;再到汉玉形成普及与提高的第一个玉高潮,到唐代“飞天”现实与浪漫结合创新的第二个玉高潮……到清代有帝王与文人参与,受庶民文化影响,以推陈出新、巧思创意精制的“吉祥玉”为代表的玉文化高峰,就是一部从史前至今有实物为证活生生的玉文化史。
    其它部类的收藏汇集与研究,也都将各自形成书法史、图画史、陶瓷史、青铜史、钱币史……等文化史。可以说这是以实物为证表现历史文化长河的一幅直观画卷;是一个又一个特定历史阶段聪明智慧的古人留传下来的国粹。
    其二,古玩收藏品经济价值之高低和升值空间,主要取决于其自身蕴藏的文化价值。当你在古玩品买卖论价时,除了材质因素,主要取决于其文化内涵。比如字、画、原材料不值几何,值钱的是字、画本身达到的艺术高度和作者的知名度,以及保存的历史长度。齐白石、张大千的画作,价值千金,是“北齐南张”代表了国画一个时代可达到的文化艺术高峰和各自流派。又如清代的一件官窑宫廷瓷器,(原材料不过是泥巴和釉水),在拍卖会上叫出了天价,因为是有乾隆的亲自参与设计、审定图式,由宫廷名画师郎世宁等绘画,经景德镇官窑专人监督烧制,百里挑一而成。它是中国瓷文化艺术高峰的代表作!正是这种含金量,才决定了令人惊叹的经济价值。
    其三,古玩收藏者真正的兴趣和享受,不在今年、明天这物件能变多少钱,而在于其对文化品位的发掘和无穷享受。正如古人所形容的“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焦容玉立相映。时取古人妙迹,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掌钟鼎,如亲见商周。端砚涌岩泉,焦铜鸣玉佩,不知身居人世。”这种陶醉于穿梭古往今来文化时光隧道的神仙境界。才是古玩收藏者所应有的境界与文化品味。    
    (二)古玩收藏是一个不断研究提高自我文化修养的进程。
    在收藏界存在着两家:一个是收藏家,一个是鉴赏家、鉴定专家。二者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
    收藏家拥有的古玩品再多,也只是藏家,而非鉴赏家、鉴定专家。反之,你是够水平或有证书的鉴定家,不代表你是拥有多少藏品的收藏家。然而这两家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非绝对。大凡收藏家,不可能没有点鉴赏力,而鉴赏家,即使专职的鉴定师也不可能没有点藏品,全拿别人的样品做研究。因此,说彼此都是一个半家,比较客观。要一身而兼具两家之长,是更上一层楼,站在这个领域的高地了。
    收藏与鉴赏,或者叫收藏与研究是一个与生俱来的双胞胎,和相偕同行前后交替搭配的两只脚。
    事实上从你开始搞古玩收藏的第一天、第一件藏品起,就开始了对古玩个体的研赏琢磨,不会盲目瞎卖乱收。尽管多少会交学费,也叫吃一堑长一智,从上当吃亏中取得经验,自觉不自觉地对收藏的取向和品种进行学习与研究。也有人从一开始就能自觉进行研究,有目的地进行古玩品种的专项收藏,少走弯路多有成就。而后形成了研究——收藏,收藏——研究……的良性循环。久而久之,随着藏品范围品种扩大,你既成了拥有丰富藏品名副其实的收藏家,也成了具有鉴别真伪、伏劣能力,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鉴赏家。然而要达到二者合一的境界,并非易事,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要付出艰苦地努力,乃至毕生精力,方可期之以成。
    举例来说,时下国内外知名的收藏家、鉴赏家马未都先生就是一身而二任的代表。他起于草根,打过工,不是学院派专科出身,不是博物馆专业人员科班出身,而是在古玩收藏的长期实践中自觉地刻苦学习钻研,逐步深入掌握了这些方面丰富的文化专业知识,在成就收藏家的同时也成了鉴赏家。比如瓷器,他不仅从有关专业的书本上学,而且收集了上顿的碎瓷片,进行研究、分辨,去认识历朝历代各个瓷口瓷器的特点,才能做到火眼金睛,辨真伪,定身份。而后又转向玉器、木器等方面。由他创办的全国第一家民间博物馆——观复博物馆,是文化界的破天荒创举,也是对文化事业做出的贡献。他现身央视百家讲坛和其他地方台“马未都说收藏”专题节目,成了倍受欢迎的收视节目。他编写出版《马未都说收藏》的系列丛书如陶瓷篇、玉器篇、家具篇、漆器篇、杂项篇等,很受读者欢迎。马先生通过这些讲座和文字介绍突出了传统文化的亲和力,也通过对古玩藏品的鉴赏与历史沟通做一番大众文化普及。无疑马先生堪为收藏家并集鉴赏家于一身的典范。
    谈到鉴赏家、鉴定专家,以著名史学家、文物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为例,就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他毕业于辅仁大学,长期从事我国博物馆研究员工作,并任文物鉴定委员会领导、兼北大考古系研究生导师,可谓地道科班出身的专家。从理论到实践他炼就了火眼金睛,经其手鉴别和保护的文物上百万件。这位泰斗级的鉴赏大师,同时也是位善于在实践中学习的收藏家。15岁在上北大附中时,他常去琉璃厂,传奇似的用两毛钱捡了个邱逢甲画作真迹国宝级的大漏。从此对“捡漏儿”乐此不疲,学习研究不疲,长期坚持到老不疲。
    难得的是常为国家捡漏,还自己掏钱。1952年捡到一幅现存最早的成吉思汗半身像(定为一级品),其他还有“成吉思汗圣旨金牌”、“明永乐的青花釉里红梅瓶”“汉代石雕羽人像”等,都献给了国家。即使产生矛盾分歧,如在地摊上发现一柄“越王勾践破吴剑”,用1800元买回来拟捐给馆藏,而遭到同仁视之为赝品被一再否定,亦坚持不悔。其毕生为保存国家珍贵的文化遗产尽到了一个鉴赏家、收藏家的责任。他曾经荣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当之无愧。
    以上面两位先生为例,虽各自经历不同,一藏一鉴主要立足点不同,但都能做到一身而二任,均是在长期的收藏与鉴赏践行中不断学习、研究提高自我文化修养的结果。
    一句话:古玩收藏者本身要自觉把自己修炼成文化人,有这方面专业知识的文化人,也才有本钱和资格去谈收藏文化。  
    (三)古玩收藏研究之辩证唯物史观和方法论。
    古玩收藏是一门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地理及数理化、文字符号等多方面学科的综合科学,是一门大学问;及至各部类之总体又是更专门专项的大学问。相对而言,具体到某类某种的某件藏品之研究,则是小学问了。大学问要做,小学问更得深入细微去做。比如,你得把从古至今朝代更替的历史年表弄清楚和记住,知道历代帝王的王号和作为正统标志的年号、及至庙号、谥号等,并与干支纪年法相联系。这个大学问做好了,在宏观上就可做到心中有数。如你见一件瓷器上有“永乐”字款,就知道这是明成祖朱棣时的产品。跟着对这件产品去进行具体分析研究,考证清楚其身份鉴别真伪,就是要做的小学问了。实则是大学问里的小学问,小学问里做不完的大学问。
    古玩收藏的各门各类,从总到分,从古至今,发展演变,社会价值,身份真伪又都是各自的大、小学问了。在做这些学问中去领略古玩藏品的文化魅力,则将是如饮甘露,兴味无穷!
    然而,要做好这门学问就应具有有科学的态度与方法。
    首先要有积极好学和研究探索的精神。这是前提,而不是自我陶醉在藏品库里天天看着乐!或在人前夸耀显摆,当别人向你询问和请教时,又变成了三不知的哑巴,窘态毕露。老老实实抱着小学生态度去学历史和所涉及的各方面文化科学知识。把读理论书与研究实际样品结合起来;把请教专家与独立思考结合起来。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如真伪、断代、类别、品质等等,而非人云亦云。
    其二,真、伪之辨别是个关键。这首先就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去看待问题,方才科学。每一件真实的古玩藏品都是历史的佐证,对研究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生活等等都有重大意义,从而也保证了它的经济价值。因此要从各方面去求证其真实性,莫轻易否定。同样对质疑为赝品、仿冒的也要有充分的理由,不能轻易“枪毙”。是真,是伪?都不妨来个“大胆肯定,细心求证”和“大胆否定,小心辨认”,都要慎之又慎。
    特别要提到的是正确对待仿品。古玩收藏中会出现相当多的仿品,切莫一棍子打死。历代都有仿,宋以后仿古风更盛行,到乾隆皇帝更是个大仿家,瓷器、玉器、字画仿得尤多。有的是依古,照样移植;有的是仿古,仿中有创。这同样是历史佐证——历史遗迹留影、留形的佐证,功劳不小。如王曦之《兰亭序》行书法贴,已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昭陵地下相伴,多亏其命赵模等钩摹下数本分赐大臣方留传后世,我们今天才能在馆藏中一睹唐摹 “神龙本” “天下第一行书”的字范。《清明上河图》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大凡都是摹品。现存故宫博物院中的真迹,是否确真,亦有人质疑?但即便是仿真,也无比珍贵,不然我们又如何能看到那画面上留下的四千五百多个宋代人。宋至明清的仿古依古玉,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已失传的高古玉、汉唐玉的原型,和仿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加入了些新的变化是继承和创新,且用的是上好和田玉,胜过从前。要把这些仿品与以骗人赚钱为目的的伪劣品区别开来,切莫简单视之赝品,一棍子打死,甚至一锤子粉身碎骨,弄成“泼脏水倒掉了红孩儿”,轻易毁弃了一件照影留形的历史佐证,或者艺术品。总之、可以或者应该多去质疑,但切莫乱枪毙。一旦毁弃,不能再生。姑存之,又何妨。即使确定了其是伪的身份,亦可留作对比样品。在收藏中要防范上当,就要事前要做好功课,锻炼自己的火眼金睛。
    其三,要博而约,约而博地不断扩大知识面。每一位收藏家走过的路,不外先博而后约,或先约而后博二途。就是说有人一开始就广泛收藏,对啥都感兴趣,后渐渐形成了自己专一的兴趣和取向,从博而约(多数是从一开始的盲目性到有明确的目的性)。如专攻陶瓷,或书画,或玉石……选择自己主收方向和品种,有所侧重,或成唯一。另一种人,则是一开始就只对某一类,甚至某一类之某一项感兴趣,目标明确地进行收藏积累。如在玉石中专收鸡血石或者田黄石,在杂件中专收“唐卡”,在铁器中专收刀剑……等,到了有相当积累与成果后再适当向其他方面发展。或者是在专项收藏的同时,也不放弃适当收藏其他类精品。这是约而博。
    无论先博而后约,先约而后博,始终都是伴随着对多项和专项藏品的研究探索和解剖,在充分发掘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实践中,不断扩大自己的文化科学知识面,和提高自我鉴赏能力。
    其四,有系统、有重点、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古玩收藏这个大学问没有人能全做完,成为方方面面的百事通。任何专家都是侧重某一专项兼顾其他。如经常出现在电视鉴定节目的专家们,也都是分项的,所谓杂件只是大类以外的小项,参加杂件组的专家们也是各有所专,兼顾面多一点而已。专业人员如此,大多业余藏家们时间、精力、条件有限,更得掌握好学习研究的方法。即是说,既要有系统,又要有重点,切莫眉毛胡子乱抓一把。有系统,是对你选择的这个大类品种作系统性地了解与把握,它的产生源与流,发展与变化,低谷与高峰,延续或消失,以及各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比如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八千年至今不衰。这其中经历过大汉、盛唐、清三代几个玉高潮,由最初原始的低级阶段,向中级和高级阶段的顶峰发展。而各历史阶段的玉作承前启后,又各有其特征。在历史长河中,多品种的先后出现和有的消亡,有的承传,有的出新等等,需要了解。如夏商周盛行的作为信物用于朝聘和用于祭祀以礼天地四方之六瑞(六器)璧、琮、圭、璋、琥、璜,至战国以后圭、璋在社会上已不再流行,至汉代琮也不再制作,璧、琥都延续时间较长,也多改作仿古的陈设品,造型亦有变化和创新。我见到过一块用上好和田玉做的玉璧,上面是镂空的盘龙高浮雕,形成双层,璧身错金花纹,还镶嵌了许多红兰小宝石,够精致、豪华。显然这是清代的艺术杰作,文化内涵随之变化,不再是朝聘、祭祀物了。
    有重点,是在系统了解和把握全局的基础上选择你最关注的历史阶段,最感兴趣的类别和品种,重点深入地去研究。比如瓷器,在了解其至东汉算正式诞生起至以后的发展概况,和各窑口大致情况基础上,重点选择一个朝代一个品种,或宋之汝瓷,或元之青花,或明之斗彩,或清之粉彩,去深入学习研究。攻克一个高地再一个,集小成为大成,由此自己也将变成具有古玩收藏丰富文化科学知识和修养的行家里手。
    (四)古玩收藏要从多方面发掘藏品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般来说,古玩藏品的文化内涵,可包括文化的实用内涵,文化的寓意内涵,文化的审美内涵和文化的科学技术内涵等诸多方面。
    1、文化的实用内涵。任何类别的任何藏品都有其实用价值——当代的使用价值、观赏价值和作为历史文化沉淀流传至今的古董价值、研究价值、交换价值等等。
古人用石头、玉、铜铁、陶土、竹木、丝帛等等材料制作出的生产用具、生活用品、军事武器、祭祀礼器、装饰物品、佩戴挂件和陪葬品……等等,在当时是源于生活、生产和政治军事等多方面需要而创制的工具性、礼仪性、观赏性、象征性种种物品,各有所用并形成了实用方面的文化内涵。
    这种文化层面的实用内涵,随着历史的推移而演化,而消失。转换成古玩身份后,又赋予了新的实用价值,体现在考古、赏玩、博览、交换等文化市场上的价值,乃至无可估量的国宝价值。举例来说,如史前一些“美丽的石头”制作的石刀、石斧等工具,早已失去实用价值,如今作为史前人类生活之佐证而存在,便有了其考古的实用价值。又如玉钺,在古代是代表执掌军权,可指挥军队的信物。这以后,代之以“虎符”。玉钺(铜钺)已一无所用;再而后换成了帅印、令箭,权威无比,风行一时的“虎符”也退休了。然而这些具有统治力象征实用内涵的实物是研究古代军事制度之物证。牵连起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还可以做文学艺术的素材。如《虎符传奇》连续剧,就演绎了一段战国时期的绝代佳人如姬“窃符救赵”帮助信陵君盗虎符调兵解赵围以报恩的凄美故事。这即是新的文化实用内涵。所以弄清楚藏品文化的实用内涵是首先要做的功课。即是说的给它一个身份证——是啥时出现的、干什么用的东西?知道了其原始身份,方能确定其博物等级、地位和价值,也才不会犯拿玉钺当石斧,拿虎符当玩具等低级错误。
    知道了其实用内涵,可进一步去拓展其意义。比如你已经知道这是一面照影用的青铜镜、唐代的瑞兽葡萄镜,内涵之拓展延伸为:它曾是从长安出发经丝绸之路去中亚、西亚及欧洲等国通商的商品,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唐式镜。岂止于此,在唐朝铜镜还成了臣下向皇帝和权贵们送礼之贡品。唐太宗又以之赏赐群臣,并写下了千秋节赐群臣镜的诗:“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臣,遇像见清心……”臣下们得镜,自五体投地,叩谢皇恩。领会圣意是大家应遵从太宗圣训,“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好好检讨得失,好好做官。
    这种文化的实用内涵之拓展,既是知识面的拓展,又凭添古玩之雅兴。一镜在手,幻影出尘,如置身盛唐含元殿能不飘飘然!
    2、文化的寓意内涵。许多古玩藏品就因自身具有文化寓意象征而诞生,或者是后来人们附加的,赋予的。有的充满神秘色彩;有的代表吉、凶;有的人格化比同……
    比较突出的,一是图腾崇拜。原始人相信自己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自然物有着亲属等特殊关系,于是就托为部族图腾,做成徽号或标志,顶礼膜拜。于是在古玩收藏中就有机会遇到这些作为图腾崇拜标志的圣物。如红山文化中的c龙,就是龙图腾的标志物,也是中国龙最早的一种造型。可以想见部落群将一副雕凿好的大型似猪首蛇身的c字形玉龙,高挂在木架上,向之礼拜祈祷,焚起火堆围着又唱又跳……这是电视上的一个拟古镜头。这种直径在30公分以上的大c龙,有位朋友从内蒙一户帐篷人家里帮我寻求到一个,看着这神话性的象生动物带着沙漠尘土的满身自然沁色,清楚而夸张的头部、唇部、水滴大眼和长长曲体如钩的龙身,一股神秘感不觉油然而生。
    在古代的陶器、玉器、铜器等身上你都可以找到龙蛇,天命玄鸟及猪、虎等图腾的纹饰标志或造型。
    二是用以寓意趋吉避凶,或象征福、禄、寿的美好祝愿。比如汉代作为驱邪物的佩件“翁仲”,小玉人的原型就是汉代的一位来自越南叫“翁仲”的威猛将军。在明、清尤其是清代各种雕件寓意吉祥物的数不胜数,如“花开富贵”、“福在眼前”、“灵猴献寿”、“马上封侯”、“君子如意”、“独占鳌头”“步步有喜”等等整体造型的摆件、佩件、画卷,比比皆是。
    三是人格化的寓意和比同,这多表现在玉石上,最典型的就是孔夫子将玉之质感、声音、密度、纹理、硬度、瑕斑、光泽等质性,比同如君子之仁、知、义、行、勇、情、辞七德;或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德。又有管子等的以玉有九德、五德等。由此形成的“玉德说”,极大地推动了玉文化,以至弄得“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经战国而秦汉,人人争挂玉佩,有的不惜倾其所有也弄块玉佩挂,以示君子。又如君王赐你块玉玦,(缺一个口子的园玉)是示意你赶快滚蛋,走的远远的。又得到传赐的玉璧或玉瑗或赐诗中有玉园的句子,应赶快回朝叩谢龙恩。
    3、文化的审美内涵。这是用美学的观点去欣赏古玩藏品的器形美、装饰美和质感美的文化内涵。
    每一件值得你收藏的古玩品,都应该是一件美丽的艺术作品,令人悦目赏心,不少人正是由于这种美的吸引而收藏。
    首先是器形美。物品入眼的第一印象就是器形美不美?可以说古人留传下来的这些东西,或源于地下出土,或来自传世,件件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是他们精心设计制作而成。固然会有上、中、下之分,但已是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如青铜器,为适应多种用途各有自己独特的造形,无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都力求美观大方实用,将浪漫夸张与现实结合,富于变化。且每一类多种多样,如酒器、就有爵、尊、斝、觥、卣、觯、壶、角、罍、瓿、盉、醽、方彝、觚、觞等多品种的容器、饮具。其造形千姿百态。其中以动物象、牛、羊、虎、鸮等作器形的设计,更是构思巧妙。如有名的父乙觥,动物头部与脊背形的盖,颈部形状的流与椭圆形的器身结合得天衣无缝。又如唐、宋的铜镜,就有方形、长方形、菱形、葵花形、亚字形、六边形、委角形、折角形、炉形、桃形、柄形、盾形等等,呈列起来是一串争奇斗艳的美丽橱窗。
    其次,与之相辅相成的是器形上的纹饰美。当然有素面朝天的净面美,但在大多青铜、玉器、陶器、竹木、漆器和丝织品上,都刻有、画有各种美丽的纹饰图形。有几何形、动物形和人物故事、神话传说、天象、风象、文字变化等等。最常见的铜器、玉器上多布满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单说龙纹,就有蟠龙、螭龙、虺龙、虬龙、夔龙等种类。龙形综合性表现的纹饰不断演化成:角似鹿、头似虎、嘴似鳄、眼似龟、耳似牛、鳞似鱼、须似虾、腹似蛇、足似鹰,能腾云潜海、兴云布雨的神龙!比喻皇帝为真龙天子具有无上权威的五爪金龙!人物故事、神话传说出现在瓷器上的甚多。如鬼谷子下山,八仙过海,三英战吕布、昭君出塞……都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人物以及花、鸟、鱼、虫等栩栩如生。这种美的文化内涵在提升藏品的身价。如在台湾被发现的绘有鬼谷子下山的那件元青花瓷器大坛子,拍卖出的价值上亿。
    其三,更要人去体味的是质感美。质感,除器形美、纹饰美的体现外,作为载体的材质美是重要组成部分。青铜质的精粗,玉石的级差,木材之贵贱等等有区分。一件好的古玩藏品材质的好坏很重要,好的材质本身就美,如孔子以玉比德之玉非一般的玉而是专指称为国玉的和田玉。以和田玉、翡翠、象牙、黄金、紫檀、红珊瑚等名贵稀有材料加工制作的藏品,本身就是以美质为主体而取胜。当然也非绝对,用普通材料亦能雕制出名品,或曰化腐朽为神奇,那是大师级的手笔了。
综合这三种美的因素就会形成总体上的质感美,让你爱不释手。就如同一位名模在T台上走台亮像造型那一瞬之惊艳,给你留下的高雅气质、风度、靓丽、美体、骨感等超凡脱俗之总体印象与综合评分。
    4、文化的科学技术内涵。古玩藏品件件皆富有科学技术含金量。它本身就是在各个历史阶段社会条件下的科学技术产物,标志着那个时代科技发展水平和工技师们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首先,拿一件历代都有的玉璧来解剖一下,从材料上看,有岫玉、玛瑙、独山玉、和田玉等等,能从“美丽的石头”中筛选脱颖而出的这些玉材,就是一个科学的进步。又从总结出的中国四大名玉中以和田玉为首选,这是对玉性玉质研究对比的科学进步。还发现汉代有用琉璃制作的璧,这种化学人工合成的玻璃物在二千年前,那是了不起的科学发明。
    从加工制作来看,从玉的切片到裁园,到雕刻琢磨和抛光,可以看出玉琢工具的不断演进:由手工到半机械到今天的电动机械化;从解玉沙到线具、砣具、管具、锆具、桯具等的发明和人力驱动的半机械化动力的运用,这是生产工具的科学技术进步。
    再从其多种造型的繁复的纹饰变化来考查,可以看出玉工们的美术设计思想、创新能力和雕刻技艺的不断提高。如单线、双线勾勒和区隔、浅浮雕、高浮雕、造型镂空,园端镂空、艺术镂空等雕刻技艺。
    时代的特点,也可以从这些造型、纹饰演化的工艺看出来,如当你在玉璧上发现虺龙纹演变为云谷相杂纹,可断为春秋晚期作品;发现状似稻谷发芽的谷纹独立而出,具有规律地遍布图器表(带小尾巴状),可判断是战国的工艺。而当你看到玉器图纹用的是“汉八刀”和“游丝毛雕”出名技艺,就可断定这是代表中国第一个玉高潮的汉代玉工们的高超技艺。
    其次,个体的解剖与纵向对比,更能看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仍然以玉器的造型和纹饰变化为例,把各个历史时期代表性地器物进行呈列,作造型纹饰等上的对比研究,就可以看出其传承与演变,总结出其表现的共性与个性,这一个性就成了那个时代的工艺特点。
    有位专家概括得好:随着工具和技艺的提高,在玉雕上,由高古至汉的工艺特征是“商代之刚劲美,西周之流畅美,春秋之繁密美,战国之规律美,汉代之整体美。”到了清代则是集玉雕科学技艺之大成。
    其它方面,如:青铜器、铜器、涉及选矿、冶炼、铸造等一系列地质和数理化科学知识与技术。还有瓷器等等,都具有丰富的文化的科学技术内涵,都需要深入发掘。
    这是古玩收藏家们要做的学问,也是对考古、对文化传承作出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贡献。当然对市场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兴盛,也是一份不小的贡献。
    参考资料
    1.《中国古玉》,白文源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出版。
    2.《中国青铜器》,李松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年出版。
    3.《鉴宝·大众收藏》第一辑,史树青主编,吉林出版集团2006年出版。 
                                                                     ■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版权所有:湖北省古玩藏品研究会www.hbgwyj.com

鄂ICP备2021000600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651号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铁机盛世家园(团结大道罗家港路

监督管理:湖北省民政厅(51420000503587528T)

QQ:1198671633、228729911
邮箱:hb-gwyj@qq.com QQ群:367154906(湖北古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