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雅集“珠山八友”的时代风彩

发表时间:2016/04/04 00:00:00  作者:陈铜铭  浏览次数:2408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清王朝灭亡(1911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这期间我们叫“民国”,在这一阶段,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维、头发、衣食住行上,等涉及了各个方面,陶瓷也不例外。皇帝倒了,朝廷垮了,景德镇也步入了没有官窑、民窑之分的历史,而御窑厂的技工和画师们也不得不放下皇室制瓷的理念,融合在民间制瓷的行列之中,这样就催生出“珠山八友”。
    瓷板是一种平面的艺术,在我国的历史上不乏其例,汉代的画像石、唐宋的砖雕,元明代用于居家、庙宇、家俱的瓷板,明代更出现了像九龙壁的巨大玻璃制品,清康熙时大量铸造了观赏、装饰用的瓷板,形制有方、有园、有长,作画烧制后,富裕一些的人家,都尽可能的将瓷板画引入房屋装饰,这样瓷画家云集景德镇,这时又出现了浅绛彩绘瓷工艺,将瓷板及瓷绘艺术,推向了又一高度。由于清官窑的匠人和材料流出,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得以复苏和兴起,“珠山瓷画”也逐渐形成。
    1928年,著名瓷画家王琦接受了一套八块不同题材的瓷板画的订货,他邀请了其他几位画家朋友共同完成,从而促成了“珠山八友”的形成,从这些画家的身份既有手艺人,也有文人、知识分子,还有画工,他们组合成“珠山八友”一个职业画家群体。他们熟悉传统的粉彩技艺,更具有工艺技法创新,以适应他们各自的绘画风格,他们既借鉴了文人画传统,又吸取了“院体画”的精髓,他们还吸收了西洋画和东洋画的绘画手段。所以,他们博采众长,大胆创新,充分表现了民间美术与文人画精神的融合,从而产生了强大的生命力。
    百年来,我们经历了战争、文革、自然灾害,而今天我们欣赏到、抚摸到这种精美的最容易破碎的瓷板时,我们由衷的感谢那些保存这些珍品几代的收藏者,更感谢他们的创造者“珠山八友”!
    小资料
    珠山八友当时的名称是“月圆会”,就是御窑厂停烧以後部份流落到民间的粉彩和瓷版画的高手。这里的“八友”分 别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这其中江西人除外,王大凡、何许人和1904年出生八友中最年轻的艺人刘雨岑分别是徽州黟县、徽州歙县、和安徽太平(今黄山市黄山区)人。
    “珠山八友”是一个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在陶瓷史上是鲜见的,在中国绘画史上却是相当普遍的———“画派”现象。“珠山八友”的出现是有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明清以前的陶瓷文化情境中,陶瓷工匠的任务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身份和创作没有自主性,也没有结社的自然条件,他们的身份就像是受雇者。时序发展到近代,陶瓷工匠的身份得到了极大的自由和释放,于是他们就像其他文人一样具备了形成艺术雅集或艺术社团的条件。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版权所有:湖北省古玩藏品研究会www.hbgwyj.com

鄂ICP备2021000600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651号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铁机盛世家园(团结大道罗家港路

监督管理:湖北省民政厅(51420000503587528T)

QQ:1198671633、228729911
邮箱:hb-gwyj@qq.com QQ群:367154906(湖北古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