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陶瓷收藏与鉴定

发表时间:2016/04/06 00:00:00  来源:湖北省古玩藏品研究会学刊  作者:赵成信  浏览次数:3767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前言:玩古陶瓷的藏友至关重要的是辩真假、定年代、断窑口,然后才是它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这真假之论、年代、窑口之断就是鉴定。

    关键词:收藏心态  鉴定方法  判断依据

    玩古陶瓷的藏友至关重要的是辩真假、定年代、断窑口,然后才是它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这真假之论、年代、窑口之断就是鉴定。鉴定分自我鉴定,请资深藏友鉴定或请专家鉴定。搞收藏离不开鉴定,因为鉴定是收藏的保证。我涉猎古陶瓷收藏有年,前后过目古陶瓷数以千计。参加过各种古陶瓷鉴定会,听过张甫生、蔡国声、马未都等专家的讲课,与藏友交流,同好友坐堂论鉴者就更多,并收集了一些古陶瓷资料。经多年来的实战体会,我感到搞收藏不但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勤学习、通古今,明四方,要多看实物多得经验,少听故事少交学费,而且鉴定、鉴赏要得法。
    一、收藏要有一个好的心态
    在与藏友交流收藏与鉴赏的过程中。发现有两种心态,一种是信心不足、另一种是固执巳见。
    首先,是要建立信心。信心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知识就是要勤学习、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要通读中国古陶瓷发展史,熟记各朝各代陶瓷的造型、胎釉、纹饰、制作工艺等特征,理论学习能指导实践,而实践又能丰富理论知识。在古陶瓷收藏中,实践学习是第一重要的,如果没有丰富的实践,你就不可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必须到市场上去经受考验,到市场上去摸爬滚打,通过历练来提高鉴赏水平,有了一双火眼金睛,艺高胆大了,在收藏与鉴赏中就会有信心。
    其次,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对所见之器不能乱加猜测,自乱阵脚,甚至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弄得无所适从。出现这种现象,只能说明我们对识别赝品缺乏必要的锻炼和阅历。要知其真必须知其伪,我们要多看赝品,选出一些典型的赝品当作反面教材,不断总结提高,从而胸有成竹,遇事能拿主见,对器物的真假、年代能作出有真知灼见的判别,而非若明若暗,人云亦云。一件藏品如百看不厌,越看越喜欢,越看越真,那它可能就是真品,这也算是研究鉴定的一个决窍。
    收藏与鉴赏心态最关键。有个收藏大家说得好,“文物本无价,黄金亦非钱,妙手偶得之,贵在平常心!真假放两边,学问摆中间”。南京博物院张甫生教授曾经也说过“识古不穷,贪古不富”。我们搞陶瓷收藏,玩的是知识,玩的是文化。只要我们有一颗平常的心态和一双火眼金睛,就能收到真古董,好古董,这样,一是知识上不会贪穷,二是经济上也不会贫穷。如果我们一天到晚都想发财,见什么买什么,贪得无厌,最后买了一屋里的国宝水货,不但经济上受巨大损失,而且知识上、心里上也要受损失。
    关于固执巳见。有些藏友收藏目的、心态都没摆正,总想通过收藏一夜之间变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总想在市场上捡个大漏,几十元、几百元买的东西,能值几十万元、几百万元。曾在古今通宝、楚汉文谷等公司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藏友,看自已的藏品都是真的,都是国宝级的,听不进不同看法。在收藏中不分析不研究,凭感觉收藏,盲目收藏,依靠所谓的“专家”鉴定,最后造成了很大经济损失。找专家鉴定并没有错,但不能听信那些所谓专家的谎言。由于鉴定市场的不规范,鉴定专家的操守问题日益突出,有的专家故意把真文物说成假的,有的专家则故意把假文物说成真的,从而大把收取所谓的鉴定费用。有不少鉴定机构内的专家见了藏品就一律说是真的,价格估得很高,还开具毫无用处的鉴定书,每份证书收取几百上千元的费用。由于这些所谓专家搞乱了所谓藏家,形成了固执巳见倾向。
    在和藏友一起鉴赏藏品时,有的藏友拿元青花给我看,我说不看好,不具备那个时代的特点,比例不协调,元代也没有这种造型,而且有人工做旧的痕迹。而藏友不服气的说:“经专家鉴定过,专家说是真的而且是精品,能值几百万”。这种藏友我见过不少,虚心求学的心态不够。
    我也参加过不少鉴定活动,我对专家鉴定结果的态度是,专家说真,我要弄清真在什么地方,找出真的证椐,说假假在什么地方,找出假的证椐,不盲从,不迷信,要有自已的见解,这样才能在收藏中提高辨真伪的水平。因为现在的鉴定专家,与市场上的古董一样,假货太多,品质太差。货真价实,名副其实,有德有才的专家有,但数量不太多,我们也难以见到。就是有才有德的专家,鉴定藏品也有他的局限性,所以我们要客观的,辩证的对待。
    二、收藏要讲数量和质量
    我这里讲的收藏数量,就是讲收藏真品的数量,不管那个窑口那个年代,只要我们收到了真古董就算入了收藏的门,否则就连收藏的门都没进。收藏古陶瓷必须要讲数量与质量的问题,但我们必须要认识收藏古陶瓷的数量与质量是两个不同慨念,数量多不等于质量也会随之上升,不能盲目追求数量,而质量高也不会意味着数量上有所增加,但必须提高质量。根椐我的收藏体会,质量的提高是有一个过程的,在鉴识没有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收藏者大多数只能在藏品数量上做文章,而数量上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对古陶瓷认知程度的加深,以后的收藏就会在质量上下功夫了,这也可以说是带有普遍性的收藏规律。但有些国宝级的收藏家,在不讲数量,不讲鉴定知识的积累,盲目的大量的收藏国宝级的官窑瓷器,结果收藏了一屋里水货,这种例子不在少数。
    总之,在收藏的进程中质量是不能强求的,但一定要考虑到鉴赏知识的积累和数量的积累,这里也体现出哲学中量变与质变规律的作用。
    三、鉴定要讲究方法
    跟好一个老师,学好一个鉴定方法,在收藏中就会少走弯路,少交学费。但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要购买古陶瓷鉴定书籍,要多跑图书馆、博物馆,那里专业书籍的品种远远超过一般书店。到博物馆还可看到实物。掌握了一定的鉴别依据后,就能结合收藏品的器型、胎骨、釉色、纹饰、制作工艺,老化痕迹等综合分析研究,这样不但能提高鉴赏知识,而且在收藏道路上越走越宽广,就能取得好的成绩。
    1、正证法与反证法。
    人们在判断事物时,有两种思维方式,一是正证法,二是反正法。判断古陶瓷真伪也是这样。当你拿到一件陶器或瓷器时,看其哪些特征象真品,逐一认定后作出判断,这就是正证法。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看到的书都是采用这种教人们鉴别真伪的。反证法则与其相反,是教人们找出与真品不同的地方。如果找不出作伪的证椐,就应该定为真品。我认为在古陶瓷鉴定中,采用反证法比采用正证法更重要更实用。华豫之门首席古陶瓷鉴定专家,毛晓户先生曾经说过:“我们鉴定古陶瓷就是挑毛病”挑毛病就是反证法,就是要找出与真品的不同点。
     2、正确的判断依椐。
     具体讲就是通过对器物的造型,胎釉、彩绘、纹饰、款识以及其它制作工艺观察和分析,找出代表某一时代、某一窑口、某一品种特征的东西。这些就是判断依椐,也是瓷器真伪的标志,鉴定其实就是标型学,而标型学实际上就是可靠的科学物证,如果离开了这一基础,则难免会全盘皆错。要想做到鉴定无误,就必须掌握正确判断依据。
     然而,目前流行的判断依椐有些要辩证地,综合分析判断,“如钧窑中的蚯蚓走泥纹”,本来就是烧造工艺中的缺陷,宋钧瓷先是素烧,然后经多次挂釉复烧,由于胎和釉的特殊性,加上窑温和氧化还原的变化,宋钧有三种蚯蚓走泥纹,平展蚯蚓走泥纹,下凹蚯蚓走泥纹,上凸蚯蚓走泥纹。现在高仿品也能达到这种效果,所以蚯蚓走泥纹作为鉴定宋钧瓷的依椐,必须与其它鉴定依椐综合判断。永乐、宣德时期苏麻离青的呈色特征,有粗粝,细匀之分,着色方法有浓淡之分,青料细匀颗粒少见,则无结晶斑现象,而着色浅淡,则失去浓艳的特征,这是自然之理。因此,永乐、宣德时期苏麻离青的呈色迂回空间,变化落差很大,有的浓艳,有的灰暗,甚至有的亮黑,所以鉴定苏麻离青的真为,也是要辩证地综合判断。断代一般是按照帝王年号分期,这是为了表述上的方便,决不是意味着产品所具有的特征是随着帝王的更换而变化,而是随着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人们审美观和生活习惯的变化,陶工的一代一代地更新而渐渐变化着的,是沿着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的艺术发展常规变化着的。
     所以,我们在断代时掌握产品演变的总趋势是非常重要的。如元、明青花瓷上的莲瓣纹,莲瓣纹分开的是元代的,连着是明代的,这样绝对的划分是不正确,湖北省博物馆就有一个明青花梅瓶下面的莲瓣纹是分开的。正确判断依据,要从国家博物的资料、考古资料、国家级鉴宝专家的论文、书藉和鉴赏资料中去收集,这些资料里的鉴定依椐是比较可靠的。如:耿宝昌的《明清瓷器鉴定》,冯先铭的《中国陶瓷史》,张甫生《元青花瓷鉴定》,叶佩兰《粉彩、珐琅彩》等等。有了正确判断依据,判定一件瓷器的真伪,只有其各方面都无懈可击,才能被确认为真品,然而只要有一处破绽,就足以断定其伪品。逻辑思维鉴定也不可少,一件真、精、稀的产品,多次在市面上出现就要持疑了。
     3、鉴定古陶瓷具体步聚
     传统的古陶瓷鉴定一般可分为看、听、闻、掂这四步,也就是中医里头的“望、闻、问、切”。古陶瓷鉴定实际上也是要调动你所有的感官,进行综合评判。
     (1)看
     看(望)是第一位的,是最主要的观察手段。看古陶瓷造型,看其釉面,看其底足,釉面包括三个方面,釉色、釉质、釉的老化迹象等,另外有纹饰和彩绘的,要特别注意观察它的纹饰和彩绘,看题材内容、画工及颜色的用料等,如明代青花图案多为写意,画面生动自然,生活气息较重,有文人画风的情趣,其民窑瓷嚣更是纵情渲染,潇洒自如。而清代青花则显得图案化重,画面刻板枸谨,吉祥画意较多,但有创意的甚少,有的画风则显得粗俗,累赘。有款识的还要辩认款识的真伪,最后鉴定古陶瓷的胎质和制作工艺也很重要,要认真辩别。古陶瓷泰斗耿宝昌先生对古陶瓷鉴定,总结了四句话,“造型为根本,胎釉最关键,纹饰辩时代,款识察真伪”。
     (2)听
     一是断定器物是否完好,口上有毛病的器物,敲出的声音沙哑;二是判定器物瓷化程度,由于烧成的温度不同,可以把瓷器分为生、半生、半熟、熟四个等级。烧成温度一般在1150度以下,则其声若瓦为生;烧成温度一般在1200度左右,则其声类硬木为半生;烧成温度一般在1260度左右,则其声如石,略有回声为半熟;烧成温度若在1320度以上,则其声像金,回声悠长余韵悠然为熟。瓷化程度的高低在古陶瓷鉴定中只能作参考,因为古代有很多产品,瓷化程度很高,如宋定窑,宋龙泉窑,现代烧的瓷器也有瓷化程度很低的,如果炉内温差大,就是同一窑烧的东西瓷化程度也不尽一样。古代的窑炉要比现代筒陋,又是木柴所烧,因此温差不会太小,我想同一窑的产品声音肯定不一样。不过瓷器声音沉闷除先天烧制因素外,还有后天因素。瓷器烧得再好其胎内也有微细空隙,特别是出土文物,长期埋入地下遭受地下水的浸蚀,其空隙内会进入水分子和其它碱性物质。由于这种物质的长期作用,其胎质发生变化,瓷化程度会下降,声音也会变得沉闷,这也是自然旧貌的一种,声音只能与其它因素一起,在古陶瓷鉴定中只作参考。瓷化程度的高低,既不是瓷器品质好坏的分水岭,也不是瓷器成败的试金石,而是不同瓷器品种、不同釉层釉质的客观特殊需求,是古人巧夺天工的技艺,智慧和能力的最高水平。如汝窑的最佳烧成温度是在1150度,此种情况下的汝瓷,釉色最纯正,釉质最完美,呈半失透状,欺冰赛玉,温润莹腻,静穆高雅。钧瓷的最佳烧成温度是在1260度左右,因为以铜为着色剂的铜红窑变的基点就是这个温度,温度高了烧飞了,温度低了红色不鲜艳。定窑瓷器的胎土细白而耐高温,所以定窑的成器烧成温度一般都在1320度以上。
     (3)闻
     闻就是闻器物的味道,新瓷有新瓷味道,老瓷有老瓷味道,做旧的瓷器有做旧的瓷器味道。特别是出土瓷器和做旧瓷器都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出土瓷器有一种墓中的土香味,(要多闻出土真品才会有所体会)。绝大多数仿品在做旧过程中,都要使用化学药品,象酸、碱等,它们都有化学药品的异味,闻也是区分自然旧貌和人工作旧的一种辅助方法。
     (4)切
     就是上手,掂其重量,触摸胎釉面的干湿感、润涩感、软硬感、滑滞感等等,当然这些手感必须知道其真品的手感,才能体会手感的正确性。干、润、软、滑等等,都是来之古瓷的岁月,发自肌夫,来自年轮,是历史的烙印,是衰变的结果,是沧桑的必然。这种手感是无法复制和再现得了的。造假者也许能蒙骗人们的观感,但绝对欺骗不了人们的手感。因此我们要下一番苦功,真正品味出并把握住古瓷手感不但十分必要,而且实在是古瓷爱好者、收藏者,鉴赏者和鉴定者必修的一项手头基本功。现在高仿品日新月异的发展,给宏观鉴定带来很多困难,有必要还要借助微观鉴定和科技手段的鉴定。
     总之,搞收藏,牵涉面很广,收藏鉴定的学问深不可测,中国古陶瓷艺术博大精深。不过,一旦具备了丰富的阅历和天赐的机缘,再加上深厚的鉴定功力,经过一生的追求,是有可能集藏到一、二件足以傲人的珍宝。当然,魄力、财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里面最重要的还是鉴定水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眼力"。这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是真本事。
    我相信,只要大家有恒心,有信心,通过不断摸索和揣摩,积累经验,就一定会取得进展,获得成功。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版权所有:湖北省古玩藏品研究会www.hbgwyj.com

鄂ICP备2021000600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651号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铁机盛世家园(团结大道罗家港路

监督管理:湖北省民政厅(51420000503587528T)

QQ:1198671633、228729911
邮箱:hb-gwyj@qq.com QQ群:367154906(湖北古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