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青花御窑瓷器探源

发表时间:2016/04/06 00:00:00  来源:湖北省古玩藏品研究会学刊  作者:陈光明  浏览次数:3837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考古的不断发掘证实,目前已确定唐代青花瓷的原产地位于河南巩县,由于缺少完整的实物和成熟的青花样品,在学术上存在青花瓷鼻祖唐代说和元代说两支不统一的派别。

    关键词:净瓶、中唐时期工艺、具有异国审美风格和官窑特征

    这是一个目前可以说能令瓷器收藏界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话题,因为谈起青花瓷人们第一反应是元青花。但有些人也疑惑,元青花的发展似乎是一日擎天,缺少一个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出土了几件残片,经过鉴定断代在唐,从此就出现了青花瓷唐代之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考古的不断发掘证实,目前已确定唐代青花瓷的原产地位于河南巩县,由于缺少完整的实物和成熟的青花样品,在学术界存在青花瓷鼻祖唐代说和元代说两支不统一的派别。所以,这一观点始终没有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同。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更多的藏家拿出自己心仪之藏品来证实唐青花说的理论。而这一理论也会随着实物的不断发现最后达成共识,得出共同的结论。我的举动算是抛砖引玉。
    几年前,我无意间得到了两件青花瓷,感觉器型独特,有异域风格,极富美感,说是唐墓出土。
    我一直有个习惯,到手的藏品都会把它弄得干干净净,结果发现两件器物的底部都带有款识,查阅字典和询问许多的语文老师,都不认识这个字。在与收藏前辈的交谈中,得知在唐代有大盈库之说,有带盈字款识的陶瓷贡品。而我这两件器物下面的正是带盈字款识。那么,这两件器物既然是唐代的,又是贡品,就应该是文物,而且是非常珍贵的文物。它的出现也许会改写中国青花瓷的发展历史。为青花瓷唐代说提供详实的实物依据。
    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本人愿意拿出自己的藏品供国内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为青花瓷唐代说提供依据。
    作为瓷器的原产地中国,中国的青花发展史曾由外国人来改写,我觉得很悲哀。先前国人都认为青花是明代的产物,是一名外国朋友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有元至正款识的青花瓷,经专家认证,从此有了学术界青花瓷的鼻祖元代说的统一共识。
    自从我无意间得到了两件唐盈款的瓷器后,我就对邢窑、巩县窑、鲁山窑等唐代的产品,增加了关注度,并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
    三五年间为了弄清楚是否有唐青花,我找遍了所认识的对瓷器有爱好的众多朋友,和他们进行广泛交流,其中不乏国内知名的专家,但全是凭肉眼观察,没有一个人说我的藏品是唐代的。因我有实物,我坚信一个事实“真的说不假”“假的说不真”,科学的理论是要尊重客观事实的,来不得半点虚假。
    根据我手中的唐青花瓷,结合我了解的关于青花瓷的知识,我有理由相信我的藏品是唐末的。由于个体的力量是微弱的,所以我呼吁国内专家、学者以及有意愿为中国唐青花说做出贡献和勇于探索的人们提供自己的藏品,作为研讨的标本。
    我的藏品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唐末御窑产品,属于一次烧产品,瓷化成度高,烧成温度在1200摄氏度以上。理由如下:
    初唐和盛唐,唐青花以点彩条彩为主,有简单的纹饰,施有化妆土,青花发色也不稳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的需求,以及技术创新技术积累和技术成熟,逐渐由釉上、釉中和釉下发展,到了唐代末期,已相当成熟,且产量巨大。
    如我手中的净瓶(实于器,也叫军持)瓶身由四瓣拼接而成,它的成型方式是传承了中唐时期的工艺,器物主体部分看不到转轮与接胎工艺,而是注浆制胎工艺或模块制作工艺完成,从而证实了它的需求,它的产能,此工艺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仿制不可能大规模生产)有学者研究显示,唐宋时期有邢窑、巩县窑、定窑的官窑。御窑定烧的瓷,胎质细腻,直接在素胎上挂釉。而民窑大都是粗制胎料,外表罩化妆土后挂釉,形成细质胎与粗质胎并行发展的白瓷烧造轨迹。
    这件净瓶是我在国内瓷器书本图录中见到的最富美感,有异域审美风格,符合唐代开放、洋为中用的美学风范。审美水准仅凭窑工的想象是无法达到唐代官僚士大夫贵族阶层在礼器使用上的基本要求,应当是由当时宫廷造型师参与制作完成。有邢窑制品的工艺特征。
    唐青花分一次入窑和二次入窑烧制,工艺上分釉上、釉中、釉下多种工艺。我的藏品属于一次入窑烧制的产品,因在蓝彩与透明釉表面均出现大小不等的破裂气泡痕迹,这是因为在烧制的过程中,胎料选用的是北方产的次生高岭土材质,杂质相对较多,烧制时气孔率较高。
    一次性烧制胎内的空气、水分没有事先得到充分的释放,受热后吸出受胎面钴蓝彩与透明釉的封闭阻挡,使表面气泡破裂形成釉表痕迹,在釉层相对较薄的部位,胎表层气泡破裂,使胎与釉层之间形成气孔。在空气湿度大于胎体时,空气中的水分通过气孔吸入胎内,当器物被放置在一个干燥的环境下,胎体内的水分及沉积物被排出,形成了器表白色粉末状物的特征。
    唐时所用钴土矿是由二氧化锰氧化钴和其他氧化物组成的复合矿,外观是黑色块状或颗粒状,其中因钴的着色能力较强,经窑炉冶烧后显蓝色,故用来做青花蓝釉的原料。由于唐时研磨技术不如现今成熟,所以,青花料中能见到明显的黑色的斑点。
根据折射光微观痕迹鉴别仪观察,该藏品无做旧痕迹,自然氧化明显,有明显的手工沾釉痕迹,符合唐代工艺特征。
    在款识底部已发现白色氧化物生成,生成原因有待专家学者及专业人员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
    以上之言,仅属个人观点,有不妥不当之处,敬请国内专家学者批评指正。本人愿为中国的青花发展史,做出一个瓷文化爱好传承人应尽的义务和微弱的力量。

下一篇:浅谈单色釉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版权所有:湖北省古玩藏品研究会www.hbgwyj.com

鄂ICP备2021000600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651号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铁机盛世家园(团结大道罗家港路

监督管理:湖北省民政厅(51420000503587528T)

QQ:1198671633、228729911
邮箱:hb-gwyj@qq.com QQ群:367154906(湖北古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