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和田玉童子

发表时间:2016/04/06 00:00:00  作者:章旭芬  浏览次数:3357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很少能有一种物质像和田玉那样,与生俱来就拥有深厚的内涵和文化魅力。他肌理温润,细腻若凝脂,色泽内敛,柔和而凝重。中华民族比较崇尚含蓄,内在美,而正是这种带有禅味的灵石,最能符合国人的审美观,所以贯穿中国历史数千年,和田玉始终是中华传统玉文化的精髓。

    汉代以后,人物类玉雕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唐代佛教盛行,因而出现了以飞天、佛像为题材的玉雕作品。唐代玉人造型具写实特点,人物神态自然,富于变化,面部及肤体饱满、丰腴,线条简练,不太注重对细部的刻画,这种风格对以后的玉人雕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元时期,玉人多了起来,题材也更加广泛,品种有佛像、老人、童子等。其工艺水平和风格和唐代相近,只是人物造型更趋于饱满丰硕,玉雕题材更平民化,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玉童子多为玉饰,一般身体丰满,头大、腿短,发式、服饰刻画真实自然,衣纹线条简洁有力,童子一般手持物件或有嬉戏动作,俗称“婴戏图”。玉雕童子佩至少在唐代已经出现,唐以后越来越盛行,童子佩的盛行表明童子已是幸福和吉祥的象征,反映了中国人对多子多孙的祈盼。
    到了明清时期,玉人以佛像、仙人、民间偶像、历史人物、寿星、童子最为多见,还有老人、妇女等人物。无论是讨人喜欢的童子、开怀大笑的弥勒、庄严威武的关公还是象征智慧的姜太公、代表长寿的老寿星、象征财源滚滚的财神爷等,都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祈福纳祥的精神诉求,至今仍能满足不同阶层人士的不同需要。
    明清时期的玉人更加饱满丰硕,头部渐渐变大、变胖,身材渐渐偏矮,其中以婴戏童子最为典型。明清玉人形态夸张,表情丰满,神态自然。单体人物与多体人物组合雕刻的形式很普遍。如五个童子爬上笑容可掬的弥勒佛身上戏耍的造型名为“五子闹弥勒”,常用于祝愿阖家欢喜。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版权所有:湖北省古玩藏品研究会www.hbgwyj.com

鄂ICP备2021000600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651号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铁机盛世家园(团结大道罗家港路

监督管理:湖北省民政厅(51420000503587528T)

QQ:1198671633、228729911
邮箱:hb-gwyj@qq.com QQ群:367154906(湖北古玩研究)